津梁卷——攸县凤岭石桥
2014-01-13 10:16:09          编辑:颜洪 | 作者:谭贻芳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9451

  津梁卷

  津即渡口,梁即桥梁,津梁即渡口与桥梁,为过往行人提供了方便。攸县人素有建桥、摆渡积德行善之举,所以自古以来桥与渡口较多。时序更迭,沧海桑田。现代交通发展很快,公路四通八达,许多原来的渡口变成了桥,又有许多的桥与渡口因另有通道而废弃。但曾经的伤痛或辉煌,在当地人们的心目中,不会湮灭。由于桥与渡口是汇聚各色人群的地方,所以有关桥与渡口的故事很多,并由有关书籍记载或经百姓口头留传下来。

  凤岭石桥,坐落在柏市富头村圳下组炉下。为一拱石板平桥,高5米,宽3米,长7米。因当地区域名称变迁,曾称凤岭石桥,又称凤塔石桥。同治版县志“津梁”卷载:“石桥,在县东一百四十里,抵莲花厅界,地名金鸡庙。元至正元年(1341)谭渊建。”

  凤岭石桥建造在攸县柏市镇与江西莲花六市乡交界处,这里曾是攸县与江西省通道之一。桥成之后,给过往行人、贩夫走卒、官绅富商许多方便。经过700多年的风雨磨洗,仍然坚固。在20世纪60年代,人们在桥身填加水泥浇筑,可通行车辆、拖拉机。现今由于村内主道改从柏漕公路连接,已不被使用,虽满身薜萝,草木丛生,仍屹立于山乡,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昔日的荣光。

  石桥横跨攸水源头,可称之为攸水第一桥。说它是第一桥,一是攸水从公德山奔泻而来,此桥是攸水源头第一座;二是时间最古老,攸水而下,桥梁曾不下数十,过去大都为木桥,有些则是石礅桥但桥面为木料,而就全石桥而言是第一座。石桥所处,一面是凤岭,一面是枫宸山,桥下流水淙淙,山间飞鸟和鸣,煞是好景。桥头有一金鸡庙,建成年代比石桥更古老。传说是一位乡民身患痼疾,无钱医治,在此地捉到一只金鸡崽,把金鸡崽卖了求医,他的病得以痊愈了。为感谢这方土地神的功德,建了一座庙祭拜,就称金鸡庙。如今金鸡庙尚在,护庙古树群茂密葱郁,桥庙相守,又成一景致。

  石桥修成后,乾隆元年(1736)重修,江西文人杨梧轩有《重修石桥记》,记中以桥立意,浮想连翩。文曰:“兹凤岭之石桥,离城百四十里,与安城罗塘接壤。志载元贞元年,乡进士谭君渊建。今乾隆元年丙辰,其嫡孙明经禹门公讳荣雅者,捐资修之。以路值通衢,往还云集,春来桃花起浪,揭厉维艰;冬尽柳絮飘风,冰雪谁怜?又况裸既凿石,高巩祖武之绳,岂异人任夫?炼石补天,五色现彩,驱石海东,一鞭流血,是有天授,人力不能为也。若以石而就,古迹壮新观,则吝士之所不为,而倾财利济者欣然从事。然则观斯桥也,阅历数朝,长虹卧波,复见今日。前许不敌后许,昔人常言。予则谓后谭转跨前谭,即从而颜之曰‘谭家桥’可也!”

  石桥所在地,流传着许多忠勇故事,留存着许多义士的遗迹。南宋末年,在石桥附近的莲花县境内,攸县人王梦应、吴希奭、陈子全组织义军抗元,有后人所立的勤王台石碑,建在勤王台的忠烈亭,吴希奭夫妇墓,从军勤王死难的30名勇士墓碑。

  凤岭石桥今已失去其往日的功能与荣光,替代它的是现代钢筋水泥结构的凤山大桥。新修水泥桥地处要冲,扼泉塘江、罗浮江、石桥江三江之水口,接库前将军卸帽与天螺晒靥之灵气,雄伟壮观。1974年元月动工,1976年6月竣工通车。据当地凤山谭氏嗣孙所撰《凤山大桥记》,大桥建成之后凤下垅里张、谭二姓均呈现一派家旺人兴的繁荣昌盛气象,至上世纪末,升入大专院校的学生50余人,毕业后谋职于国内5个省市,有的远赴美国留学就职,大桥为凤山这个小山村“把水口、聚财气、接灵气”。

 作者: 谭贻芳

责编:颜洪

攸县新闻
成长ABC
攸视频
直播视频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